水里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浙江桐廬空心村引逆城市化 民宿成鄉愁寄托(圖)
2016.6.8

圖為桐廬精品民宿嚴陵塢慢村一角。 桐宣 攝中新網杭州6月3日電(見習記者李苑露)申屠小山在浙江省桐廬縣深澳村幾乎生活了一輩子 這個村落有著雕刻和保存相對完整的徽派建筑群 卻是一個基本沒什麼人來的空心村。他說 由于并未對外開放 年輕人外出工作多 眾多屋子也被閑置。但是最近幾年 申屠小山發現村子悄然開始改變 一些閑置的老房子變身咖啡廳 村子也逐漸熱鬧了起來 “看 這兩棟大房子都是民宿。”這不是個例。在桐廬的另一邊 城里來客朱鎮華與老伴到嶺源村做了“村民”:“住著住著就不想回城了。”近幾年 這在桐廬各地是普遍現象。原先閑置的房屋 “空心”的村落正不斷引入新的活力——由于好山好水 這里成了許多城里人的“第二居所” 村落間 越來越多的民宿興起。出臺規范、探索模式、規范經營、產業配套……這個向來將生態視為易碎品的地區。

開始以一種新的經濟方式“再出發”。經濟與山水相輔相成 文化煥發新生 共同的鄉愁在這片土地上不斷衍生。空心村的思考:逆城市化引民宿萌生鄉愁 是中華文化中不容忽視的元素。隨著城市化的加快 鄉村中的人才越來越多流失 許多村落中 只剩一些留守老人。好山好水 有時候對城里人的吸引力更大。朱鎮華退休后一直居住在杭州城里。2008年 他與老伴在遠離桐廬縣城的嶺源村租下一幢閑置農房20年使用權 斥資幾十萬改造提升 一住就是多年。在山水中過田園生活 是他們的夢想。他們的到來小琉球旅遊 也讓這個空心村逐漸活了起來 當地的村民發現 原來傳了幾代人的普通房子 在城里人眼中竟是個寶貝。與他們一般 在經濟發展至一定階段 許多城里人紛紛回流鄉村 意圖尋找自己原本的鄉愁。秉承著“寧可發展速度慢一點 也要保護好山水”的桐廬。

有著吸引人的資本。率先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全覆蓋 率先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權覆蓋 率先實現全域河流隨處隨時能游泳……桐廬縣農辦副主任吳國龍介紹 在環境基礎上 要借助美麗的資源 變為經濟發展的優勢。民宿是一條實現這其中轉化的道路。“吸引人來了 還要留人。”他說。于是 在桐廬的一些村落中 原先只能解決“吃飯”的農家樂 逐漸開始轉化為民宿 床位等種種基礎設施的提升 讓越來越多的人“留”在村中 村民們也逐漸嘗到了創收的甜頭。環溪村主任周忠蓮就是該村民宿試水者之一 她的民宿有四層一頂 共有30張床位。走進新裝修的房間 乍一看2016小琉球住宿推薦 還以為是哪個賓館的標間呢。亮堂的地板 雅致的墻紙 潔白的被褥 嶄新的電視機、空調 還有融入環溪蓮文化元素的別致柜門……這幾年她家的民宿生意非常火爆 這個常常忙得團團轉地婦女最大的感受就是:“環境好了 腰包鼓了”。在一些村落“試水”成功后 桐廬的民宿經濟便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我們一共1000多戶 有60多棟(屋子)是閑置的。”深奧村的老書記申屠小山告訴記者 深奧的徽派建筑群是最大的財富 卻一直閑置著 平時也鮮有人來。近年來 周邊的蘆茨村、荻浦村的民宿勢頭旺 農戶條件改善 把一切變化都看在眼里的深奧也開始試水。“我們以村里的名義把閑置的房子租下來 有些修復好做民宿 錢直接給老百姓的 有些是保存下來比較完整的古建筑 就供客人參觀。”他說 即使改成民宿 也不會破壞原來的建筑風格。一村一品 每個村落依托各自的特色發展民宿經濟 也成了桐廬整個全域旅游版圖中的亮點。堅持“縣域景區、村落景點” 在2013年以來 通過實施“鄉鄉有民宿”三年行動計劃 除富春江鎮外 該縣13個鄉鎮(街道)、30余個行政村民宿經濟從無到有 民宿產業發展漸成燎原之勢。截至2015年底 桐廬農家樂(民宿)經營戶總床位8119張 接待游客267.2萬人次 直接經營收入1.7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21.4% 20.5%。桐廬縣委負責人表示 發展鄉村民宿經濟使“美麗鄉村”建設成為“美麗經濟”的源頭。城市居民來農村居住、旅游 農民充分利用手中擁有的閑置房屋資源和生產資料等要素 提供民宿、當地農產品、土特產等 這不僅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而且投資風險也較小。圖為桐廬精品民宿。 桐宣攝多種模式齊下:規范經營產業化發展把“青山綠水、田園野趣”這些農村的“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優勢 讓空心村重新煥發活力。

民宿經濟成為了突破口。然而 這種新的經濟模式要長存 需要一定的規范和產業支持。在環溪村主任周忠蓮看來小琉球住宿哪間好 發展民宿 是村子里集體發展。“我們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村委與農戶共同管理 民宿都有統一的編號 一直到五十多號呢。”她介紹 年初的時候每戶簽出一定的房間數額 用來對客源的統一分配。“比如我們有700多個床位 有400多個是統一分配的 300個自己自由銷售 但是要高于統一分配的價格。”她說 如今50多號民宿全部加入其中 統一管理。大眾民宿抱團發展 是“草根力量”的集聚 有利于推動共同品牌。在桐廬的不斷探索中 多種民宿經營管理模式并進。如金牛村通過引進第三方中介公司管理 成“公司主導運行+村委協助管理+村民自主經營”模式;奇源村建立“農戶出房間、村級統一經營、利潤分成”模式等。“客人接進來后 價格房間統一分配 避免了一些惡性競爭。如果碰上節假日一些民宿滿客了 還可以通過協會調劑。”荻浦村黨支部書記申屠永惠表示 村里的民宿基本都參與了本村的民宿協會 統一管理。不僅如此 桐廬也對民宿出臺了產業規范 并對民宿發放“身份證”。2014年 桐廬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部門服務促進民宿產業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 這也是浙江省首部民宿的“規范”。其中 對民宿的界定 開業條件 安全、環境、服務等都有了梳理和規范。吳國龍也是這部“規范”的起草者之一。他介紹 桐廬民宿申請領證的具體條件包括在經營用房、消防安全、治安安全、衛生安全、環境保護、規范管理、食品安全7個方面的內容。在今年6月份 民宿的“身份證”將實現桐廬縣內全覆蓋。民宿的“抱團”發展 促進了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記者走訪桐廬多個鄉村 村民們多忙于與旅游相關的產業 有餐飲、有住宿、有經營觀光車、有維持秩序……一排排旅游大巴有序地靠在整潔寬敞的馬路旁。“原先就是務農唄 現在大家做民宿了 也更注重保護環境了。”周忠蓮告訴記者。而“剩下”的地 也逐漸被運用至游客的農事體驗等。桐廬縣政府負責人認為 民宿與旅游產業關聯度高 不僅促進了農業產業的改造和升級 也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 不僅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和向非農領域的轉移 優化了農民就業結構 也有效調整和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 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構筑民宿生態:經濟文化助鄉愁長存農村經濟得到了發展 同時也讓村民們越來越覺得 身邊的綠水青山如此重要。經濟與生態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模式 正是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子。如今的桐廬正不斷探索如何讓這種發展模式長存。要讓民宿經濟長存 由大眾民宿起步的桐廬正不斷優化民宿產業的結構 以此留住更多的人。吳國龍介紹 自2015年開始 民宿的結構方向就有所調整 立足點還是發展經濟型、大眾民宿為主 同時也不斷引進發展高端民宿。“精品民宿、大眾民宿同步發展 適應消費者各方面需求 并提升結構層次。”他說。2015年 桐廬實行第二輪民宿發展戰略 提升民宿品質 一些精品民宿興起。走進山林深處的蘆茨村 2層樓高的農村黃泥房 羊皮毯子鋪在老底子的木地板上 美式風格的房間陽臺上掛著擋雨的蓑衣 各色洋酒齊備的吧臺后面便是用土陶罐、簸箕做裝飾的會客廳……高端民宿“不舍·青龍塢中國村”已完成6幢房屋改建 其中“靜廬瀾柵”和外婆家樣板房已對外試營業。不遠處的嚴陵塢 逐漸變成“國際慢村” 依托富春江秀美山水古韻 遵循傳統漁村的散落式肌理 嚴陵塢慢村以一個地球村生活為發展理念 將生態民宿與有機農業相結合 融入當地傳統文化。在原有8幢房屋改造完成的基礎上 2016第一季度新完成1幢農房改造 另有2幢房屋正在主體施工。精品民宿的“示范”也帶動了周邊農戶們的思維發展 農戶們會主動、積極提升自家民宿檔次。莪山畬族鄉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精品民宿名氣出去了 有些住不下的客人 會去問老百姓有沒有房間住 給很多人帶來了收益。感覺到城里人更傾向精品民宿 也就近學習了精品民宿的管理運作模式 很多村民都竭盡所能去提升自家民宿的品味檔次。”莪山畬族鄉新豐民族村黨總支書記朱成祥如是說。民宿經濟的不斷蔓延 多種類民宿的滋生 讓桐廬的民宿發展逐漸形成了優質的生態圈 也讓許多村落拾回了自己的鄉愁。“我們是周敦頤14代后裔。”周忠蓮告訴記者 由于周敦頤的《愛蓮說》 如今環溪村民宿與蓮文化結合 以“蓮”為主題 也是鄉愁的一種傳承。“文化是我們的魂。”她說。傳承文化 傳承鄉愁是城市化過程中 鄉村的訴求。如今 在年邁的申屠小山的觀念里 對于家鄉深奧村的古建筑群要保護 也要有人氣 才能傳承下去。“要以古建筑來養古建筑。不能只靠政府保護 也要讓更多人知道。”申屠小山說 以前古建筑坍塌了 村民可能都覺得沒什麼 但是現在 我們慢慢知道 要保護 要去延續。有了文化的底氣與傳承的需求 且找準了與青山綠水共贏的方式 桐廬的民宿經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正如桐廬縣委負責人所說的 桐廬以好山、好水、好空氣為依托 以原汁、原味、原生態為賣點 以最美縣城、美麗鄉村、養生福地為載體 抓好生態養生、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等產業。這種發展模式 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到鄉村旅游和居住 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把美麗城鄉轉為不竭財富。(完)

位於南投的水里與車埕-台灣中心的一處世外桃源,為您推薦極具特色的水里民宿、水里住宿,分享多間舒適熱門的車埕民宿、車埕住宿。
克羅埃西亞、北海道旅遊、韓國旅遊行程、巴里島自由行、澎湖旅遊、歐洲旅遊、帛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