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898850965326742&wfr=spider&for=pc"
長葶古巷發布時間:08-2417:34優質創作者李白在《長干行·其一》中寫道:“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描寫了古代小兒女的天真情態,從古至今,兒童都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個群體。今天的兒童在高科技的時代背景下,早早地學會了使用電子產品,其娛樂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室外到室內,從自然到科技,整個兒童玩具與游戲的發展史,可以被看作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縮略史。青梅竹馬那么在物質條件落后的古代,“祖國的花朵”又在玩些什麼呢?“玩物喪志”是真實存在的嗎?今天就來探討一下古代兒童的那些“高端玩具”與游戲。古代兒童的“高端玩具”古代的玩具出現得很早,至晚在宋朝時已經出現了初具規模的玩具市場,市面上比較常見的玩具有:撥浪鼓、陀螺、泥塑娃娃等,但除了這些普通玩具,一些“高端益智”玩具更受歡迎。事實上,很早以前,古人就意識到,兒童啟蒙要趁早,而對于定性不佳的幼兒來說,強迫其讀四書五經顯然是不可行的。古代兒童玩具古代也有玩具制造商,一些有頭腦、有知識的手工藝人,就根據兒童的智力發展需求發明出了各種益智玩具,讓兒童在玩耍的過程中開發智力。古代兒童的生活之豐富,其實一點也不亞于科技發達的今天。1、七巧板數學中常常使用七巧板幫助小朋友們認識圖形,但在尚未有明確現代數學概念的古代,七巧板就已經是普及的兒童益智玩具了。古代七巧板七巧板又名“唐圖”,是由宋代的“燕幾”演變而來的,所謂燕幾,就是宴幾,是古代文人在設宴時所用的案幾,是一種組合式的家具。七張桌幾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有數十種布局方式,堪稱變化無窮。而這種“燕幾圖”流傳到了民間,就被手藝人們以縮小的比例制造出來,成為了一種拼圖玩具,加之其用料簡單,價格低廉,很快在民間流行開來。清代陸以在《冷廬雜識》中就寫道:“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唐圖2、華容道華容道的名字,來源于“曹操敗走華容道”這一情節,所謂“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在整個游戲中,玩家的最終任務是幫助代表曹操的棋子成功出逃。華容道對孩子的智力要求頗高,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計算能力,還要有一定的謀略,才能避過關羽、劉備的小兵,成功出逃。古代的華容道有的是用木頭做成,但更為普及的,是用紙片做的華容道,尋常百姓家也能自己制作。華容道3、九連環詞人周邦彥在詞《解連環·無怨無托》中寫道:“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云薄。”這里的連環,就是中國古代另一備受兒童喜愛的益智玩具——九連環。九連環是由九個金屬小環組成,穿在不同形態的銅圈上,玩的時候要在不破化九連環的情況下將其全部取下來,是中國最古老的機械式玩具。之所以說其古老,是因為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對九連環的記載:相傳齊襄王去世以后,秦國派使臣來為難新君,用的正是九連環,面對秦國的刁難,新齊王和大臣們都束手無策,最終解出這個九連環的正是“有才無貌”的齊宣王之妻鐘無艷。九連環“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沒有玩具玩什麼?除了七巧板、九連環等益智型玩具,古代兒童還玩些什麼?在沒有玩具的時候,孩子們就三三兩兩地組成玩伴,玩起了紙鳶、斗草……,沒有玩具就以自然為玩具,中國古代兒童的娛樂方式多樣性之豐富,令人開眼界。1、競技類游戲說起競技類游戲,古代兒童也流行今天的踢球,只不過踢的不是足球,而是蹴鞠。此外,還有馬球、捶丸等各種球類活動。兒童蹴鞠古代未利用土地面積廣,有充足的空間給兒童玩耍與競技,在釋放天性的同時還能夠鍛煉體魄。在眾多競技類的活動中,最特別的一項活動是斗草。斗草,又稱斗百草,最早起源于端午節的踏青習俗。梁朝人宗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無論是貴族還是貧民,老人還是幼兒,都喜好斗草。在白居易的《觀兒戲》中就寫道:連七八歲的小孩都在斗草,可見這種游戲的受歡迎程度。斗草的基本形式是雙方各選一草,相互拉扯,將對方率先扯斷的一方獲勝,后來還衍生除了文斗的斗草方式,即報草的名稱,講究的是對仗與工整,如“美人蕉”對“君子蘭”。兒童斗草2、語言類游戲所謂的語言類游戲,就是玩文字游戲,適合剛剛啟蒙具有一定文字基礎的兒童玩耍。比較經典的游戲有繞口令、猜謎語等方式。其中有一種數字游戲在兒童之間最為流行,名喚“排七”,這種游戲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具體玩法是,玩家輪流報數,遇到含“七”的數字或七的倍數則跳過。不僅考驗了孩子們的數學能力,也鍛煉了反應速度。此外,還有一種流行于宋元時期的文字游戲——頂針續麻,類似今天的成語接龍,只是回答的范圍從成語擴大到了詩文。宋代兒童啟蒙3、時令類游戲古代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道家思想,人們的社會活動大多暗含自然規律,兒童的游戲也不例外,在不同的時節,孩子們也會玩不同的游戲。春天,草長鶯飛,萬物復蘇,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在家中的庭院里搭上一架秋千。秋千,相傳是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游戲方式,傳入中原以后,頗受兒童和少女的喜愛。夏天,天氣轉熱,為了避暑,孩子們的游樂場,從家里轉移到了水里,尤其南方多水澤,更是為兒童們提供了天然的戲水場所,打水仗、垂釣、游水……都是南方兒童的游樂方式。垂釣八月流火,進入秋季以后,最盛大的節日,當然就是中秋節了,除了游園會、猜燈謎,孩子們還有玩“兔兒爺”的習俗,女孩們還要對月拜嫦娥。最后的冬季,冬季是許多孩子最喜歡的季節,因為在這個季節里,大家可以打雪仗、冰嬉還能迎接新年,對于古代兒童來說,除夕雖然沒有“壓歲錢”,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能夠通宵玩耍的機會。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小孩,還能夠燃放爆竹,也就是古代版煙花。玩爆竹古代兒童娛樂的特點中國古代,作為一個儒家社會,講究“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見,其很早就肯定了娛樂的價值,并發現了其在一個人成長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的兒童游戲與玩具,作為啟蒙階段的娛樂方式,具有“功利性”和“體現儒家思想”兩個特點。1、功利性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奉“業精于勤荒于嬉”,歷來對于玩耍的態度都不是全然肯定的,即使是兒童游戲,倘若毫無半點功利價值,也是保留不下來的。兒童娛樂方式的功利性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兒童智力的開發,如七巧板、九連環、華容道和各種文字游戲。二是對兒童體魄的鍛煉。如各種球類運動、游泳等。蹴鞠《續博物志·卷十》記載:放風箏時“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望視,以內熱”,很早之前,古人就意識到了游戲對兒童身體的強健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古人沒有選擇將孩子的啟蒙年齡設置得過小,而是將各種巧思融入兒童日常的玩耍中,這亦是一種別樣的“寓教于樂”。2、體現儒家思想人的一生分成很多個階段,兒童時期形成的品格對未來至關重要,因此,古人在為孩子設計游戲內容時,也十分注意其是否符合儒家的行為規范。放風箏唐代元結家中的乳母制作圓轉玩具逗嬰兒玩耍,元結的朋友公植看到后大為不滿,認為方正是作人的準則,用圓轉玩具逗弄嬰兒會影響其日后的品性,可見古人對兒童游戲的重視。在兒童游戲所體現的眾多儒家行為規范中,最基礎的就是三綱五常。在象棋中,士兵必須保護將相,為其沖鋒陷陣,恰好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君為臣綱”這樣嚴格的等級觀念。此外,“禮”的思想在兒童玩具與游戲中也有所體現,在教導兒童時,會提倡“以和為貴”,勝負觀念應當被暫且放下。以和為貴總結古代兒童的玩具與游戲起源早,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種類繁多,大大豐富了兒童的日常生活。在玩耍的過程中,他們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鍛煉了自己的身體,在無數文學作品與繪畫作品中留下童趣爛漫的身影,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孩子們的童年被作業與電子產品所充斥,游戲被局限在方寸大小的屏幕上。再不復往日“兒童疾走追黃蝶”的場景,游戲中“寓教于樂”的內核也在逐漸消失,或許,今天的兒童教育能夠從兒童游戲中得到一些啟示,以宇宙作教室,奉自然為宗師。參考文獻:1、《長干行》2、《冷廬雜識》3、《解連環》4、《續博物志》5、《試論古代兒童游戲的特點》舉報反饋
關鍵字標籤:遊戲墊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