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413/c1002-29923175.html"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民樂團在萊比錫孔院10周年慶典現場表演。 本報記者馮雪珺攝 “中國人說,百聞不如一見。不過,在萊比錫如果想要了解中國、學習中文,人們不需要坐飛機長途跋涉,到市中心的孔子學院聽課就好。既很方便,又很便宜,真是非常好!” 4月11日,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孔子學院(以下簡稱萊比錫孔院)成立10周年慶典上,萊比錫市政府外辦主任加布里埃萊·高特福斯一口流利的中文,在近百名嘉賓面前為萊比錫孔院“打廣告”。 上世紀80年代,高特福斯曾遠渡重洋,在北京大學學習兩年,不但有了一個美麗的中文名——郭嘉碧,更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然而這樣的機會,在今天依然難得。萊比錫孔院的建立,大大拉近了這座德國名城與遙遠中國的距離。 10年前德國掀起的“中國熱”仍在升溫 2008年,萊比錫孔院由萊比錫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成立。托馬斯·洛特靈從那時起就在孔院工作,如今他是孔院的執行院長,胸前的名牌上印著大大的中國名字:岳拓。他與中國乃至孔院的緣分,始于18歲時的一次亞洲自行車旅行,從那開始,他就決定要學一門亞洲的語言。 與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等德國城市相比,萊比錫并不算一個太國際化的城市,在岳拓學習乃至剛剛工作的年代,學中文的人并不算多。 岳拓回憶道,大約從10年前,德國開始掀起一場“中國熱”——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舉行,讓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開始關注中國,關注漢語。 也正是趁著這一契機,萊比錫孔院從小小的課堂逐步發展起來,極大地方便了對中國感興趣,以及要派駐中國工作或是計劃去中國旅游的人。 而萊比錫孔院成立10年,不僅拉近了萊比錫民眾與中國的距離,也拉近了中德兩所高校間的距離。參會的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表示,自從雙方合作承辦萊比錫孔院以來,兩校間交流活動不再局限于教授層面的學術交流,學生間的交流、學習與互動也明顯增多,合作關系也覆上了一層親切感。 “如果說10年前成立萊比錫孔子學院還是一項大膽的試驗,那么現在可以確認,這項試驗取得了成功,甚至極大地超出預期。”萊比錫大學校長貝阿特·舒克英表示。 對德國民眾而言,孔子學院的到來,給了當地人另一個了解中國的窗口。“到孔院來學習的德國人,會發現中國不只是媒體上報道的那些。”岳拓說,大部分德國人并不會用手機付錢,當他們知道中國老奶奶上街買菜都會使用微信、支付寶等非現金支付手段時,都十分驚訝中國竟然如此現代化。 為了讓更多人通過德國媒體以外的渠道,更多了解當代中國的風土人情,2014年起,萊比錫孔院還承擔起《孔子學院》雜志中德文版的編輯工作,每期選取一個德國人感興趣的中國主題,以圖文并茂、雙語對照的形式,講述中德故事。岳拓表示,雜志創刊至今,訂閱量在不斷上升。 中文是德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有機部分 在萊比錫孔子學院成立10周年的論壇上,不僅有中德兩國大學的參與,還有很多當地中小學的代表也來到了現場。 李勝超目前任教于薩爾茲曼外國語學校,這是圖靈根州第一所開設孔子課堂的中學。他介紹說,學校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從2002年就開設了中文課程,目前學校已經成為州政府指定的外國語學校。而從2017年起,萊比錫所在的薩克森州教育部,已經將中文納入中學畢業會考科目體系。 事實上,這恰恰也順應了當下歐洲的潮流。李勝超介紹說:“早在2001年,歐盟就將該年設為‘歐洲語言年’,學校開設中文課程,也是當時州政府在這一背景下的決策。” 如今,歐盟已將每年的9月26日定為“歐洲語言日”,并專門設立了“語言多樣化專員”職位,旨在促進歐洲的語言多樣性發展,創造語言學習機會,增加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對話。 中文作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就愈加得到重視。通過孔子學院合作開展中文教學,傳播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德合作的應有之義,也與萊比錫、德國乃至歐洲自身教育文化政策相契合。 在舒克英看來,萊比錫孔院在萊比錫甚至中部德國的文化風景線上扎下了根基,在推介中國語言與文化方面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郭嘉碧則表示,“在萊比錫向國際大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孔子學院添加了很多豐富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漢語教學在德國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德國共有19所孔子學院,還設有5個孔子課堂,超過300所德國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程,覆蓋3萬多名學生。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參劉立新表示,過去10年既是孔子學院在德國落地開花的黃金10年,也是德國漢語熱的黃金10年。孔子學院的建立,與德國制定的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吻合,因此也普遍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 (本報萊比錫4月11日電) 《人民日報》(2018年04月13日22版)延伸閱讀(責編:馮人綦、曹昆)
關鍵字標籤:德國旅行社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