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5/02/28/023855598.shtml"
木材加工產業銷售額繼續穩居全省44縣(市)首位,開票銷售收入、工業增值稅也雙雙躍居首位 中國江蘇網2月28日訊(記者葛明汪正文洪磊通訊員呂述謖劉暢)新春伊始,從沭陽再次傳來喜訊:今年1月份,該縣703家木材加工企業累計實現開票銷售收入73103萬元,同比增長14.99%,銷售額繼續穩居全省44縣(市)首位。 目前,該縣木材類加工企業達2486家,規模企業370家,用工達10余萬人。木材年加工能力達290萬立方米,中高密度板年加工能力達90多萬立方米,年產值超過150億元。去年,該縣木材加工產業完成開票銷售收入66.78億元、工業增值稅2.15億元,雙雙躍居全省縣市首位。 這是沭陽縣木材加工產業交出的發展“成績單”。一個個數字無聲卻顯現活力,彰顯了沭陽傳統產業發展強勁脈動,迸發出勃勃生機。 那么,在其他地區木材加工產業停滯不前、發展困難重重的時候,沭陽的木材加工產業何以逆勢飄紅? “堅持工業化核心戰略不動搖,以轉型升級為目標,以重大項目為支撐,以特色產業基地為載體,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扶持,推動全縣主導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沭陽縣委書記胡建軍說,按照“特色鮮明、布局集中、資源集約”的思路,結合木材加工產業發展現狀,沭陽縣調整優化了產業布局。同時,該縣繼續加大資金、技術扶持力度,堅持龍頭引領和集聚發展相結合,推進木材加工產業集群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網絡換市,實體經濟嫁接網絡經濟 “雖然整個行業發展持續低迷,但我們開辟了網絡銷售渠道,實現了‘兩條腿走路’,現在每季度銷售額都呈遞增狀態。”談起網絡銷售,宿遷市雄鷹木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興致勃勃地說。 這家坐落于沭陽縣七雄街道高樹村的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僅300萬元,創辦才三年多時間,年產量就達5000立方米,年銷售額超過1200萬元。 據介紹,該公司在街道企業中是實現電子商務較早的企業之一。在阿里巴巴誠信通注冊以后,業務一直蒸蒸日上。該公司主打產品電纜盤、包裝板,主要銷往蘇錫常地區,實現網絡銷售以后,銷售地逐步向全國各地發散。 據沭陽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網絡經濟蓬勃發展,該縣順勢而為,一方面利用網絡經濟幫助實體經濟擴展市場,引導各類企業進駐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創新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商業模式;另一方面,該縣積極利用電子商務改造提升傳統專業市場。該縣積極推進實體市場與電子商務的深度融合,鼓勵專業市場在第三方平臺開設專區,讓傳統市場變成新興市場。 據了解,為進一步拓寬木材加工企業產品交易渠道、提高市場占有率,沭陽縣專門為全縣木材企業開辟網絡銷售平臺——沭陽木制品供銷網。沭陽眾多木材加工企業,利用該網站發布木材收購、供應、最新政策、咨詢等信息。木材產業嫁接網絡經濟,這種“跨界”滲透的方式促進了該縣木材產業蓬勃發展。該縣眾多木材加工企業也成了網絡經濟的得益者、受惠者。 僅在該縣七雄街道,就有雄鷹木業、國泰木業、高樹木業等10多家企業開辟了電子商務,在阿里巴巴誠信通注冊,通過網絡聯系業務,成為“沭陽產品越來越多賣到網上、網上產品越來越多由沭陽生產”局面的精彩寫照。 目前,沭陽縣銷售木材、花卉的網店已達1.5萬家,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該縣也因此榮獲“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稱號。精準扶持,為企業“滴灌”助力 宿遷市雄鷹木業有限公司在政府幫辦人員的協助下,共爭取到了2次全民創業風險扶持資金,第一次爭取到了9萬余元,在增加投入擴大生產后,又爭取到了8萬余元。周到的幫辦服務,點燃了企業的創業信心。現在,企業生產的電纜盤、包裝板,熱銷蘇錫常等地。 在沭陽,提到木材產業,不得不說產業指揮部這個“智囊”。該縣充分發揮產業指揮部的協調和指導作用,堅持每月召開協調會,分析產業發展態勢,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在幫辦機制上,該縣建立了企業問題及時解決機制,安排專人與重點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各鄉鎮規模以上木材加工企業由所在鄉鎮明確專人負責幫辦,重點企業和行業面上的問題由指揮部統一會辦處理,其他企業個性化的問題交由指揮部辦公室處理。 木材產業的發展得益于幫辦服務的“雪中送炭”,更離不開資金、政策的“錦上添花”。 為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該縣出臺了科技創新券管理實施辦法;為了做大做強產業,出臺了鼓勵工業企業技改設備投入扶持政策;為推動企業上規模,對業績增長迅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近年來,一項項扶持資金為木材產業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一條條重磅政策充實著產業肌體。 據了解,該縣專門出臺了《縣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主導產業發展的意見》,專門設立1億元的主導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以加快推進該縣的紡織服裝、裝備制造、家具制造、電子信息、健康醫療和新能源新材料六大主導產業。 與此同時,該縣不斷優化融資環境,建造起金融“蓄水池”。一方面,積極爭取在授信額度和審批權限上的傾斜,繼續擴大信貸投放總量;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木材加工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融資互助和信用平臺,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資本營運優化資源配置,同時推進銀企交流與合作,提高融資成功率。轉型升級,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在5萬元科技創新券的帶動下,江蘇蘇林木業有限公司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與南京林業大學緊握合作之手,已成功開發出環保型中密度纖維板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裝修裝潢、包裝、車輛制造和建筑業等眾多領域。 蘇林木業的轉型之路直接反映了沭陽縣木材產業從“粗”到“精”、由“弱”到“強”的轉型。 轉型并不容易。木材加工業雖說是全縣工業經濟中的主導產業,但沭陽縣清醒地意識到,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凸顯出產品科技含量較少、附加值較低等問題,大多數板材企業用工量大、原材料消耗多等問題也不容回避。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制約了當地企業的轉型升級。 經過調研分析,各方形成了共識——通過增加科技含量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集聚化發展,最終提高產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正如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卞建軍所言:“加快形成‘2+1’產業體系,需要傳統產業提升與新興產業發展雙輪驅動。對于木材產業而言,轉型升級至為關鍵。” 僅在該縣桑墟鎮,一年就新上自動擺板機50多臺(套);位于胡集鎮的蘇林木業投資270萬元實施了22個清潔生產方案,年增加經濟效益110萬元,節煤1000余噸,節水9萬多噸…… 除了向技改要效益,沭陽縣更懂得向科研機構、先進企業借力引智。該縣充分發揮高創園平臺作用和省駐沭科技鎮長團橋梁紐帶作用,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設,加強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資的深度融合,努力實現“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項目、推動一個產業”。 得益于“一個主導產業+一個技術服務平臺+一個行業協會+一個科研院所”科技創新體系,沭陽縣通過構建交流平臺,實現木制品加工企業與高等院校聯姻,加速了產品生產的國際化。 政府“給力”,企業“發力”,激發了全縣木材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活力。福慶木業、藍鴿畫材、蘇魯木業等多家木材加工企業與南京木材工業學院、徐州昌林貿易有限公司建立聯系,在生產工藝、生產自動化等方面進行技術改造。南京木材工業學院教授對企業員工進行系統化培訓,徐州昌林貿易有限公司則專門派來跟單員,幫助企業制定出口木制品的生產標準。原標題:沭陽木材產業何以逆勢飄紅?
關鍵字標籤:PC板裁切
|